我这半生,从自己开始要做选择开始,几乎每天都在纠结。
上大学之前,人生轨迹是一条直线,没有选择,不需要纠结。
记忆中的第一次纠结,是在研究生阶段,在“该认真研究理论写论文”与“该多学技术做项目”之间纠结。最后,发了一篇IEEE的文章,以及接了一个拿了钱却最终没交付的项目,算是这个阶段对自己的交代。
然后,我工作了。开始在“该一心钻研Windows开发”和“该掌握一门核心技术”之间纠结。最后,并没有把Windows开发钻研到很深,也并没有学习太多其他所谓的核心技术。
然后,我做了管理。开始在“该努力修炼管理能力成为职业经理人”和“该趁有时间钻研一门核心技术防身”之间纠结。最后,管理能力基本靠天赋和时间自然累积,仍然并没有学习太多其他所谓的核心技术。
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想清楚了,所谓管理是大术,技术是小术,小术只能驭己,大术可以驭人。所以曾一度“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管理要术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锻炼。但是内心似乎总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周东滨,别骗自己了,今天你还人模狗样,离开百度你什么都不是,除了一点忽悠人的本事,未来你还能干点什么?”
于是,我重新回到原点,继续纠结。
我曾想要当作家,写了那么几篇文字,觉得自己语言描写不行,吸引眼球的题材太难找,网络文学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对90后的主力读者根本不了解,时常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模仿找不到自己的风格……
我曾想要当自由软件作者,windows已经过时了,准备要学Android,听说Android不怎么赚钱,准备要学IOS,听说移动门槛越来越低,连12岁小孩都在搞开发,又觉得自己岁数太大,机会成本太高。再说自己最讨厌为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系统错误买单了,简直是浪费生命……
我曾想要当心理咨询师,读完了戴维之《心理学》的第一章,以后就没再翻更多了,更不必说书架上还摆着基本更厚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听说当心理咨询师要考资格证,要有N年的实践经验,要当垃圾桶每天吸收客户的各种负能量,工作强度极高差不多全年无休……
我曾想要当培训师,搞了个公司,幸运地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启了业务,讲了几门课,效果还不错,但却也发现,原来当培训师也有很多的言不由衷。重要的不是你想讲什么,会讲什么,而是人家想听什么。培训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它只是通过简化问题、偷换概念的方式,极力去掩盖“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真相,它的作用无非是给人一种相信自己有办法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假想出来的信念。当然,我并不否认培训的价值,只是也不想夸大它。更何况,在我这个阶段,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去产生足够多的输出。
我曾想要当个大学老师,打听了一圈,发现读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应付考试,需要放下身段向应试教育低头,需要在那些毫无应用价值的问题上浪费生命,需要为联系导师去卖尊敬表决心。更何况,即便考上了还未必能顺利毕业,毕业了还未必能顺利留校,留校了还未必能顺利评职,一大堆难以预测的未知,却要赌上高昂的现实。
我曾想要当个企业家,研究了无数的商业模型,分析了无数的行业方向,装模作样地出去考察,还曾去晨光烧饼铺子门口蹲点,最后发现,第一我吃不了那份苦,第二我承受不了那份压力。我很庆幸没有亲自去尝试烧自己的钱直到发不出员工下个月的薪水,没有亲自去尝试事业和家庭同时濒临崩溃的绝境。即使未来有一天,我决定还要亲自去试试,也一定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要财务上的自由,却发现路上有太多的不快乐。我又想要内心的自由,却发现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我根本做不到。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有没有一种事情,是我喜欢的,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心灵的自由,同时这件事情又能给我丰厚的经济回报,让我实现财务上的自由。
我尝试给自己做心理分析,做职业测试,做人格测验,希望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我尝试罗列这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通过不断地排除和选择,希望抽丝剥茧直到发现那个 Right One ! 我上百度,上知乎,不断地搜索“人生意义”,“为什么活着”,去看那些五花八门的帖子,每个后面都隐藏着一份人生,却没有一份可以代表我。
我尝试建立自己的哲学,按照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找出“生命的意义”的答案。结果文章也写了不少,答案也有了几个,却还是解决不了困扰。
我不断地寻找,假想着会找到那么一种事情,会让我像触电一样爱上它,会为了它去不顾一切地拼命,去奋斗,忘记时间,忘记成本,至死方休。
我听到有人说,要像一个就要被淹死的人渴望空气那样的渴望成功,才能够成功。我于是尝试把自己扔进水里。我辞了令人羡慕的工作,留下有孕在身的妻子,去体会掉进水里的感觉,相信自己能够在挣扎中找到方向。
然而,现在看来,这期间我所做的一切,却都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陷入“挣扎”。我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分析所谓的商业模型。我跑去南方,在美食街上寻找项目。我驱车百里,透过宾馆的窗户“监视”烧烤摊。我一边回想着曾经读过的那些艰苦卓绝的创业故事,一边却努力维持着自己的某种自尊。我一边督促着自己横下心跳进水里,一边却又像一只拒绝洗澡的猫,用爪子死死地撑住浴缸边缘,免得被水打湿了绒毛。
纠结到最后,我给自己选了一个方向,程序化交易。为什么会是这个方向呢?首先,它看起来挺体面,不用淋雨,不用吹风,维护了我的所谓尊严。而且,它跟我的专业能扯上关系,使得“要做自己熟悉的方向”这条箴言能够强化我的安全感。而且,它不涉及到跟太多人打交道,免去了我所讨厌的被人命令、被人指责、以及命令别人、指责别人。而且,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家里、在酒店、甚至在泰国的某小岛上都可以工作,每天早九点半到下午三点半,周末和假节日都完全不用加班……
它有太多太多的优点,却唯独有一,它可能赚不了钱,不但赚不了钱,还很容易赔钱,赔很多很多的钱……
于是我又给自己设计了一条“退路”,如果通过交易赚不到钱,那么就把交易技术包装成培训去卖课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它拥有所有完美工作的特点,同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盈利的可能!
啊,我终于放下心来,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我的方案,不紧不慢。嗯,客观地说,确实不紧不慢。
然后,我碰到了一个机会,然后,我就头也不回地跳上岸去,嘴上说是为了情怀才委屈自己回去上班,心里却在窃喜终于每个月又可以有收入,可以花呀花呀花,不用有压力,啦啦啦啦啦!
然后,我就发现,我又开始陷入了纠结的循环。
我又开始烦恼,要加班、要占用休息日、要装作有热情、要应付最反感的人心险恶、要为猪一样的队友犯下的错误买单……
我又想要逃离,却没有勇气,也不知道逃到哪里。从前的很多方向已经试过了,有些随着时间推移被自己放弃了,越来越多的曾经所谓的梦想被贴上“此路不通”的标签。我现在已经现实了很多。
我于是又试图采用可能是最无效但却最能给自己心理安慰的方法:骑驴找马,给自己准备一条“退路”。
有退路的好处,是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因为这样便能在经历挫折的时候,骗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老子不干喽,反正老子有退路”,似乎这样一想就能让自己好过一些。
但是准备退路也并不简单。我的所谓退路,就是让自己去学习一份可以傍身的技能,以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支撑我的生活。它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它应该是我所感兴趣的;它应该是我力所能及的;它应该是在关键时刻可以换钱的,而且需要能换很多钱,而且换钱的方式也应该是我喜欢的……
于是,我再次想到了那个近乎完美的程序化交易。于是,我决心开始重启学习进程。但问题是,在什么时间学呢?
不能在工作时间,因为那样对不起公司付给我的薪水。不能在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因为那样对不起一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不能在自己感到疲惫的时间,因为那样对不起为了换钱而出卖了自由的自己。他妈的,那还有时间吗?
于是,随之而来的,是焦虑。一种无路可退的焦虑。这种焦虑首先会吞噬掉自己的快乐,虽然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少有快乐的人。进而,这种焦虑会传染给我的家人。我会在跟妻子聊天的时候走神,会在赔孩子玩的时候心不在焉,会在不得不做家务的时候鸡头白脸,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是在荒废掉整个家庭的未来。
其实,如果过不好当下,又哪里会有未来呢?
我再次把视线转回到我自己,开始审视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我这么多年用尽办法,都找不到所谓的真心所爱,那么我有理由怀疑这个所爱是否真的存在。
渐渐的,我开始意识到一些令我心寒到恐惧,但却极有可能是真相的事实。
这个世界上,能够成功的人本就是少数。而如果我们稍加观察,极容易发现在这些人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随着我接触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就仿佛他们完全是另外一个种群,与其他庸碌的普通人有着鲜明的不同。
而可悲的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不同。
第一,我承认,我不够聪明。我曾经以为我很聪明,后来发现那是因为我认识的聪明人还不够多。我这辈子最怕承认自己不够聪明,但其实,到今天我可以坦然,在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从小到大,在一切竞赛智力的场合,我几乎都能表现不俗,但却总也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第二,我承认,我不够坚持。从小到大,我几乎很少有能够坚持地做一件事情。这辈子大概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背诵牛津初阶词典,前后也就坚持了三个多月,如果把这个作为我能够坚持的极限,我自己都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
第三,我承认,我不够拼。我曾经以为我可以拼,而之所以没有拼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能让我为之拼的事情。但随着涉世渐深,我开始明白,拼,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兴趣本身最多只能支撑到开场,对谁都一样,是要靠拼才能把它最终转化成热爱,我一直搞错了顺序。
聪明、坚持、拼。多了不讲,只说这三个。古往今来所有的功成名就之士,大体都跳不出这几个范畴。相反,绝大多数庸庸碌碌的普罗大众,三者皆全的大概也没有几个。一件事情如果能采集到足够多的样本,那么也许大概差不多它就是真的。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原来,我一直都高估了我自己。
我其实一直都高估了我自己。我从来不说自己不够聪明,只酸溜溜地说是别人走了狗屎运。我从来不说自己不够坚持,只是找出各种理由解释自己为何要放弃。我从来不说自己不够拼,只说还没找到能让自己全心投入的事情。我极力把自己想象和包装成一个成功胚子,自命不凡,之所以还没一步登天只是时机未到而已。我一直强化这个想法,以至于自己几乎都真的相信了。
但是现在,我认怂了。
周长林曾说,我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做到中等偏上,但也做不到最顶尖。说真的,在我心里,一直都认同这个评价。知子莫若父,只是他当年还总结不出个所以然,不过是凭他的人生经验品出的结论,如今我用更严密的分析又论证了一遍而已。
我这半生之所以纠结,之所以终日都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时空,归根结底,是我的自我认知与我的本性存在偏差。
如今,我三十有四,真正的半生之年。倘若说前半生还有重塑个性改造自己的可能,那么后半生更多的应该是接受自己,接受那个本来的我。
我曾说我的目标是赚到2个亿,但我现在觉得自己不配。我做事并没有那么拼,上班的时候也会犯懒拖延,下班就更不愿意想工作的事情,周末加班我会有怨言,休假遇到紧急事故会心烦。像我这样的人,大概是不值2个亿的。但我同时又具备某些优良的素质,我的智商虽不突出却也中等偏上,沟通表达能力超过常人,从余世维和教父那里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知道职场之道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像我这样的人,收入超过平均值是应该的,就算到不了2千万,起码2百万还是妥妥的。
你看,这个世界多公平。一旦把对自己的认知摆正,自己值多少钱其实都推算得出来。
然而,摆正了对自己的认知,能有什么用呢?能还我快乐吗?我不知道。
但既然我已经知道之前对自己的预期过高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我想放过我自己。
我不想再逼自己一定要去赚2个亿了,就算这辈子折腾到最后也不过就是几百个,那也是我的命。因为我不够聪明,不够坚持,不够拼,我就值这么多。
我不想再为没有时间学习而焦虑了,如果没时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损失,那么再为它焦虑就是双倍的损失。多陪陪家人还是必要的,毕竟学什么东西为的是将来,家庭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在。闲着的时候,如果有兴趣想学点就学点,不想学就去玩游戏、看电影、扯闲白吧,我就是一普通人,活不出那么多励志的故事。
我不想再为不能全心投入工作而精神分裂了,我就不是那样的人,装也装不出来。尝试着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其他做不到的,做不好的,就算了。
这真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好像要从一个上进青年,变成一个自我放弃的中年。直到现在,我的内心还是偶尔会涌动出逼迫自己去改变的想法,想要逼自己更聪明一些,想要逼自己更坚持一些,想要逼自己更拼一些。但我现在已经不怎么轻信这些想法了,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但凡它们能有点用处,我也早该发生些改变了。然并卵。
我想,真正的积极的人生,也许并不是要逼自己去做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而是在真正认识了自己以后,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