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无欲有求

【楔子】

梦回见故乡坝上踌躇少年,隔江远眺心气昭昭。 数不清虚荣浮名光环围绕,荡不尽那青春华韶。 也曾经鲜衣怒马仗剑天崖,志向天地意气风发。 怎堪忍今朝虚度似水年华,静看花落任浪淘沙。

不知从何开始,我习惯了慵懒。在某个周末的午后,瘫在椅子里,刷刷手机,看看电影,开一局对战,望着窗外发呆,然后去睡个懒觉。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只是,谁人知晓,在这慵懒背后,我并非心安理得……

年轻的我,着实上进,严于自律,最怕浪费时间。大学时,从宿舍去教室,十分钟的路,我都担心浪费了宝贵的大脑,一定要在出门前找个书本上的命题记在心里,以便能在路上思考。刚工作时,在出租屋里,每个周末都是我潜心钻研的时间,或自学技术,或加班赶工,完全不去计较绩效与报酬。那时的我,觉得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感觉很充实。

此刻,手机屏上反射出来的那张中年面孔,却听到了一声轻叹。时间带走了一些东西,也留下了一些东西。它似乎带走了我上进和自律的“动力”,却留下了我对那种充实的留恋。

于是,我有些迷茫,想知道岁月带给我的痕迹是否契合人常。

于是,我抛出一个问题:“在悠然自得,食色具足、无忧无虑的周末,你会做些什么?”

我去问Jane,她说:“看书、开卷”。

我去问Yahui,看到他在周末的凌晨正顶着黑眼圈,一边端着咖啡,一边仍在码字。我悄然走开,并未打扰。

我去问Kate,她说:“备课、教书”。

我问,“为什么?”,她说,“我喜欢”。

【欲与求】

我很早就知道,这世界并不公平。有些人生而知天命,从不必辛苦寻觅,也从不迷失彷徨,一生只做一件事,简单、专注、心无旁骛。这样的人,似乎上永远都不会丧失“动力”,因为那是写死在基因中的代码,只读,不可擦除。

Kate就是这样的人,从我认识她开始,她喜欢的那件事就没有改变过。

但很不幸,这样的人,永远只是地球上的“一小撮”。更不幸的,我并不属于这一小撮。但又庆幸,年轻时的我,至少还算是个“有欲有求”之人。

人先有“欲”,而后有“求”,两者都是念头的缘起,也是生活的动力。但在我看来,“欲”与“求”,有很大差别,它们来自人性的不同层面。

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本性中的分层。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也好,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也罢,乃至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质上都是对人性分层的描述。

我以为:

欲,是来自人性本体最底层的原始需求。

“食色性也”,食欲,性欲,即为最普遍的原始欲望。此外,还有“情绪”,人在情绪上的趋喜乐避哀怒,也是最原始的本能。

求,是来自人性更高层级的追寻和诉求,它对应着个人理想、社会价值。

我曾做过一款较为“下沉”的内容产品,主流用户是一个被称为“小镇青年”的群体。对他们进行调研和访谈,会发现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活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他们会工作一段时间,或去工厂打工,或去跑腿送外卖,手上稍微有了一些钱,就会辞去工作跑回家里。回去做什么呢?吃饭,睡觉,刷手机,打游戏……,钱用完了,再去打工、跑腿、送外卖,如此往复,不亦乐乎。

你问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工作赚更的钱呢?他们会反问,我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你再问,你对自己有什么规划吗?不会担心未来吗?他们的回答更简单,没规划,不担心。

这些下沉的小镇青年们,有欲,但无求。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社会学家可以给出很多的解释,诸如,家境受限、努力无效、阶级固化、缺少希望……

着实,“境遇”会对人的动力产生很大影响。我后来做教育产品,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通过对他们的交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那些家境优渥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更自信、更洒脱。而那些家境普通甚至更贫寒一些的孩子,往往对理想更茫然,更容易悲观、缺少活力。

但是,境遇并非影响人生动力的唯一元素。即使在那群“小镇青年”当中,也还是会有一些人,会持续不断的尝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他们,是“有欲有求”的一群。

那么这些“有欲有求”的人,相对其他“有欲无求”的“小镇青年”来说,又有什么不同?

作为宿命论者,我会简洁地把这种不同,归结于“基因”上的差异。

在任何相同的境遇中,终究会有一些人,天生要更加积极。按照老吴介绍的理论,它大概源于一种叫做DRD4-7R的基因(又称“冒险基因”),全世界只有不到20%的人会拥有。按照我的理解,人类对生命科学与哲学的探索还太过浅薄,并不能据此去做严谨归因,权且仅供参考。

因此,倘若我们境遇普通,又非生而知天命者,此生能够有欲有求,懂得努力追寻,已是难得。

【有与无】

佛言: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

我年少时,有欲有求,亦有烦恼。

我曾好胜,不甘人后,惧怕失败。读书时,我最不愿承认的就是自己不如别人“聪明”。有个同学声称自己一晚上做完了数学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20张数学卷子,我白天随着一众同学献上“膜拜”的惊呼,晚上却咬牙发狠奋笔疾书,誓要捍卫“别人可以,自己也一定可以”的箴言!然而,只做了数张,便遭遇几道难解的题目,被迫放弃。我于彼时,心生“嗔”念。

我曾世俗,争名逐利,不吝攀比。毕业后,我于同窗中脱颖而出,去到最好的公司拿到最高的薪水,内心不免志得意满意气扬扬。然不过数载,身旁好友陆续置业,我仍蜷居于他人屋檐,内心不免又黯然神伤失落彷徨。我常徘徊与豪宅墅宇之间,感慨时势不济命运不公。我开始抱怨自己的工资不够高,梦想能一朝纸醉金迷,期盼能实现日进斗量。我于彼时,心生“贪”念。

我曾沉迷,痴于妄想,不能自拔。我曾自以为找到了财务的捷径,以量化方式交易证券而求富贵。我听到了太多的财富神话,同时还有更多的血泪故事,但那时我心已蒙尘、眼已迷离,我选择对那些不愿相信的故事视而不见。我在爱人身怀有孕的时候辞去了工作,埋头于各种自我陶醉的研究和实验,我刻意逃避内心的恐惧,如蛾扑火却不自知。我于彼时,心生“痴”念。

身处凡尘,三垢具足,我察觉到自己的迷失,试图挣扎却无济于事。于是我面向佛祖,寻求解脱。

我于经中领略,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读到“不重一端,不执一念”,读到“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读到“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读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我于彼时,心生感念。

佛法化尽我胸中烦扰,了却我心中杂念。金刚般若斩我思绪万千,断我欲求不灭。

纷繁的世界开始逐渐在我眼中分解,从整体到碎片,从颗粒到微尘,从分子到原子,从量子到弦波……,最终,一切,归寂于“无”。

我于虚无中飘散,看见自己的浅薄与渺茫。我于空遁中回首,叹怜曾经的愁苦与痴妄。我于梦魇中惊起,但见桃源深处红尘不染。我拈起桃花一片,任它随风而起安于当下。

我于彼时,体会到万有归无,临在自然,无欲无求,无忧无扰。

【空与色】

有欲无求,谓之丧。有欲有求,谓之迷。无欲无求,谓之惰。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继续思考为何自己会变得“懒惰”?

我以为,一切烦恼皆因念而起,故此祛扰需先断念。而欲求生念,故此断念需先灭欲求。故知,无欲无求,即无烦恼。

这段推论,看起来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我以为,无欲无求即无念,如此便能安于当下,万般际遇皆可泰然受之。就好像工作上的事,凡是分派到自己头上的,无需去计较这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是自己擅长的,是否是能帮助自己成长的,是否是更容易做出成绩的。既落到自己身上,便是机缘安排,自有道理,只需安心做好它,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其他的交给因果。

这套逻辑,也很优雅,能完美自洽,又契合佛道。

但……,它无法解释“人生动力”的问题。

无欲无求,人生便没有了动力。而这个世界,正需要有动力、有能力的人才能推动向前。倘若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只安于当下,都只是做好分派到手的事,那么谁来思考未来?谁来打破局限?谁来推动创新与改革?谁来发生这“每件事”并把它们分派给众人?

反之,倘若必须有这样一个人站出来,那么他就必然要起心动念,必然要有欲有求,必然要承受纷扰,承受烦恼,承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苦。即便世间从不乏这样豪迈的英雄,但终归是要把这一片净土,建立在那些舍己为人的忠骨之上。如此“净土”,真的是世人皆觅之“彼岸”么?

我不以为然。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之言犹然入耳,久久未平。

我曾以为自己早就看破红尘、风轻云淡,却仍时常在内心深处惶惶不安。想护念当下,却为自己的慵懒而惴惴,想激扬志向,却为相随的烦扰而悸悸。难道佛法所度,终究只能是无欲无求、无忧无扰么?

此题,萦绕我十余载矣。我曾致信延参法师请教,未得回复。我遍查典籍,自研自修,苦思冥想,终不得解……

忽有一日,与Jane对谈。恰逢她初阅心经,颇有心得:“佛道相通,所谓修行需不断在’有无’之间切换,不断在’空色’之间切换,如此才能修正自身,保持内心平静,是为真正的观自在……”

那一刻,如惊鸿乍现、醍醐灌顶。我于瞬间恍然!

有欲有求,无欲无求,终归是一体的两端,偏重于任何一端,便是执着于一念。

我曾于“色即是空”一句受持,分解有形世界于无形,透过有色窥见虚空,如此化解了心中烦恼,便自以为悟得真道。岂不知,世人常道“色即是空”,却多忘记后面一句“空即是色”。倘若只分解有形至无形,只见色如见空,那便是“心有所住,住心于空”了。

应更进一步,与无形中再现有形,见空如见色。亦如“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便有烦恼,无需回避它,无需简单粗暴地通过“断念”去消除它,应重新审视最初的“起心动念”,看清“欲求”。倘若生出这个烦恼的“念”发乎于“欲”,那不过就是一己私心而已,因私心得不到满足而生烦恼,又何必在意?不如平心静念,重回当下。倘若生出这个烦恼的”念“发乎于“求”,那即是源于利他之心,即合天地之道,那么此种烦恼即非“烦恼”,而是“修行”。

一群体之领袖,必要怀舍己为公之心,起利众利他之念,克己私欲,明德扬善,前瞻远瞩,思难虑险。此间而生出的种种纷扰,皆为修行,能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者,方显人生本色。

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古今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故知:无欲有求,谓之“贤”。

至此,题解,心下释然。

遂曰: 经半生凄霜苦雨尽染尘嚣,激扬消散锋芒钝劳。 到中年意图临在忘却飘摇,凭栏赏雨依海观潮。 常慨叹少年志向至今未酬,谁人可解慰我心忧。 只道是轮回苦短难持真修,人生境界无欲有求。